护航高铁平稳的“轨道医生”| 访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
新闻动态 >铁发关注

       5月15日,西南交大迎来121周岁的生日。在新甲子的起航年里,全体交大人为了“复兴交大”的信念,多做一点、做好一点,以辛勤的劳动、青春的汗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土木工程学院王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学校争得荣誉;2002级校友、维权律师杜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用行动讲述交大人的侠义心肠;第三届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信息学院辅导员刘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学生工作一线;学校高级实验师张继红与一台电镜36年的故事,感人肺腑;信息学院博士张力月更实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交大声音……这些在各自岗位上的师生员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担当,做成做优,用优异的成果,迎接学校121周年校庆。
       今天,为你讲述护航高铁平稳的“轨道医生”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平的故事。


       当高速列车以350km/h的速度奔跑在祖国秀丽沃土上时,如何保障列车下方的“道路”——铁路轨道的平顺性,成为了土木工程学院王平教授从2000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重点。
       “只有坐在不颠簸的车里,老百姓才觉得放心”。王平将国家战略需求与老百姓最质朴的诉求存放于心,躬身科研、久久为功。经过近20年的不懈研究,今年1月9日,王平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以平稳性保平安


       “网上那段很火的视频,是对我们中国高铁平稳性技术的极大肯定。”王平所说的视频中,一名外国小伙将一枚硬币放在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动车窗边,在长达9分钟的视频里,硬币始终屹立不倒。“我们有个理念叫以平稳性保平安。只有坐在不太颠簸的车里,我们老百姓才会觉得心里踏实”,王平说道。
       列车要以350km/h的高速度行驶,铺在地面上的轨道、轨道下方的路基等出现不平顺的情况,就会影响列车运行平稳性。2000年,王平在研究道岔时,就已意识到轨道不平顺会对无砟轨道、路基等造成影响。这是我国高铁发展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也是全世界高铁技术面临的共性难题。
       意识到此问题后,王平与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刘成龙教授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最终建立了“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研究体系,并取得了相关成果。列车要快速平稳运行,轨道的高低误差就必须要控制在0.3-0.5毫米以下。而王平团队的研究成果能精确测量轨道误差。同时,该成果还在山区、地震带等特殊地区安装探测装置,及时发现轨道的变形信号,实现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动态检测轨道的平顺性。发现问题后,成果还能将轨道平顺性精度控制到了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
        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已经顺利为我国武广、沪昆等10余条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保驾护航”,节省了高铁投资。同时,在运营过程中,轨道及基础结构具备变性缓慢,平顺性易保持,维护工作量小等优点,高速列车运行平稳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从“道岔王”到“高铁轨道医生”


       主持研制的350Km/h高速道岔已经在武广、沪杭等多条高速铁路线上铺设,所著的《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爱思唯尔出版)让中国高铁学术“走出去”……这些让王平获得了“道岔王”的美誉。可道岔领域的建树并没有让他就此停步,反而让他拥有了一份研究平顺性保持技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国高铁要发展,这个难题就必须被攻克。”
       在采访中,王平多次提到“顶天立地”,用来形容他对高校科研使命的理解,用来形容他20多年的研究理念。“顶天”是指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实际问题提炼成科学理论,对平顺性保持技术系统的不懈研究就是他做科研“顶天”的一面。而他科研的“立地”,则是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作为学校跑现场最多的教授之一,王平几乎每1-2月就要去现场一次。几年前,京沪高铁黄渡车站上发生了一件“怪事”:列车进站后就会发生严重的晃车,技术人员几次检查都无功而返。“一到现场,我就注意列车在黄渡站留下的痕迹与平常不太一样。”随后,王平从动力学角度推断出道岔尖轨矮了2mm。可要更换道岔需要100多万,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反复研究,他最终找到了一个既省钱又安全的好办法——将滑升台板提高了2mm,成功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几乎全国高铁线路出现问题,都会找到我们团队来”,因此,王平获得了“高铁轨道医生”的美誉。
       无论被称为“道岔王”,还是被叫作“高铁轨道医生” ,无论做“顶天”的理论研究,还是解决“立地”的实际问题,王平将我国高铁事业发展与自己的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园地里辛勤耕耘。


 坚持了十年的周六汇报会


       王平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也是快乐所在。”这么多年,他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月25日一大早,九里校区逸夫楼4309教室早已人头攒动。原来,第四届“王平教授团队”演讲大赛开幕式在此拉开帷幕,同学们进行了PPT文稿制作与展示方面的技能大比拼。“这个比赛已经进行了三年”,王平讲道,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综合能力。
       除了一年一度的演讲比赛,王平团队还有一个周六汇报会的传统,而这一汇报会已坚持了十年。“除了出差,每周六我都要亲自参与主持这个汇报会。”他介绍,有次为了赶上汇报会,他连夜坐火车赶回成都,连家都没回提着行李箱就来了学校,“搞科研的,哪有放不放假、休不休息之分”。
       每周六汇报会上,王平所有的学生都要汇报本周科研内容和成果,王平进行指点。汇报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是让团队里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对整个轨道系统有了整体了解,促进了科研的进步。得益于汇报会,王平的学生更像是“通才”,因此格外被用人单位看中,“这就是我们当老师的快乐所在”。
       在学生的眼中,王平不仅是一个老师,更像一个父亲。无论学生有什么想法,王平都尽力支持,不仅帮学生准备试验设备和场地,还花大量时间帮学生准备文献资料。去年年底,王平的团队搬到了新工作室中,由于桌椅比较矮,几天后,博士一年级的易强感到脖子酸痛,“王老师知道后马上把所有桌椅进行调整,对我们而言,他更像一个父亲”。在易强记忆里,王平从没“红过脸”,“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王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问题。有他在,我们做什么都有勇气和底气!”


信息来源:西南交通大学